《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学术研讨

 
来源: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与中山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在广东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新生命观念与文化研究的新动向”。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主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与中山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王坤教授分别致辞。

当前,地球村迈入AI时代,后人类思潮崭露峥嵘,人类文明正经历深刻的调适与转型。本次会议围绕生命、情感、后人类、媒介、人工智能等议题展开,一种重构人类自我理解的新生命观念逐渐显露。学者们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深入思考新生命观念的可能,重审了当代文论的认识论装置。会议发言与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工智能与感知实践的理论考察

四川大学的张怡强调“介入性艺术”,通过身体的感知重新激活城市的情感记忆,建立一种新的意义生成方式。齐齐哈尔大学的李维和李佳认识到虚拟智能塑造了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形象,人造人的身体觉醒敦促着人类的伦理反思。南开大学的林云柯围绕《银翼杀手》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思想史叙事,提出重视“弗兰肯斯坦传统”。惠州学院的李冰雁以《银翼杀手》为对象,立足于后人类思潮,思考身体在虚拟空间中获取自由发展的可能。西南石油大学的张一骢从“他者”科幻形象的塑造出发,聚焦电影《降临》,提出文艺叙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建立的主体间性视角。东华大学的马欣就科幻电影人工智能的建构,梳理了“自我”“情感”和“生命”等反思层次。沈阳师范大学的赵耀考辨了颠覆性、实践性、瓶颈性、情感性这四重人工智能的审美属性。暨南大学的李石关注科幻电影的肉身叙事,分析了科幻电影发展的流行文化困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程林探讨了霍夫曼的早期机器人叙事及其“恐惑美学”的理论建构。闽江学院的陈开晟通过跨越性批判,发掘了斯蒂格勒从元电影到后电影的理论转向。河北大学的郎静借声音增值理论剖析了贾樟柯的离乡叙事,指出异乡人在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精神创伤及政治寓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聪梳理了谢弗自然主义声音理论,指出听觉的格式塔理论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当代声音研究的重要作用。四川大学的刘灿关注“听觉转向”,以此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南开大学的高宇认为全面了解智能城市的建构历史有助于“过失主体”在智能城市网络中重新定位自身。

二、后人类语境及其生命经验的构想

深圳大学的江玉琴以《人们叫我动物》为对象,探索了当下文学身体叙事的可能路径和后人文主义的身体建构。河北师范大学的王亚芹重审后人类主义理论,提出其本质是一种对身体存在范式的思考,强调回归“元身体”。南京大学的王曦对后人类境况下的文学的未来进行了科幻母题、数字文学与新文化工作的考察。中山大学的刘昕亭反思了后人类话语,指出面对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当坚持历史化和政治化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娱玉从福柯的治理术出发,阐释了阿甘本“潜能”对生命政治学说的继承与革新。同济大学的樊熙奇围绕福柯治理术的定义转向,发现晚期福柯转向生命自身内在性及与康吉莱姆生命哲学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院的张凯探析了新自由主义批判,指认它从“市场”和“经纪人”两个角度为政府的权力行动赋予了合理性。北京师范大学的柏奕旻基于广松涉思想,指出“身心论”有助于重塑生命观念与启发“关系主义”的美学研究。暨南大学的吕甍反思了影院与展馆这两类影像放映空间对于影像更全面建构现实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的梁心怡聚焦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探讨了作为生命经验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范式。

三、“情动”与“身体”的媒介文化反思

厦门大学的杨玲聚焦塞吉维克的羞耻理论,梳理了美国酷儿理论与情感转向的研究状况。华东师范大学的刘芊玥立足于塞吉维克的情动转向,关注“操演”“羞耻”和“修复型阅读”及对女性主义情动理论的启发。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王昱娟关注“次元壁”,探讨了青年文化的空间属性和情感转向。中山大学的罗成关注短视频的技术与身心潜能,以“情动”为方法阐述其文明论意义。重庆大学的金浪基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探讨了朱光潜情感启蒙的美学思路及社会起源。运城学院的朱松苗重审了情感转向背景下中国传统之“情”的研究。西北大学的高翔立足伦理、资本与情感转向,探讨了当代“大女主剧”及其情感叙事。兰州大学的姚富瑞考察了后人类语境中媒介与审美经验的物质性,以“空间”“身体”“仪式的语境化”为方法发掘了日常生活的活态经验。贵州民族大学的鲍远福指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导致了身体-主体的断裂与重构,反思身体理论应修复这一关系。四川大学的吕东以身体视角切入尼采“文化两院制”构想,提出“超身体”理论以深入理解艺术。海南师范大学的舒志锋认为,德勒兹理论使知觉在“无器官的身体”上形成“巴洛克”状态,身体—事件理论在后人类前景下展现出超越具身的性质。上饶师范学院的吴红涛认为人类正经历由技术、微机器与手指运动建构的“手时代”。江西财经大学的李旭立足微文化,审视了媒介技术导致的一系列审美悖论。浙江财经大学的熊亦冉提出衣着具身化的研究需要重回身体经验。广西艺术学院的潘万里通过现代中国画报分析了身体图像在社会领域的现代性建构。天津理工大学的农郁剖析了淘宝直播的商品美学策略和“买买买”的文化逻辑。上海大学的李飞阐述了“凤凰男”这一创伤形象和赛博空间主体经验的形成。苏州大学的张学谦考察了移动媒介时代网络小说叙事的媒介化、模块化和视图化。南开大学的周才庶讨论了新媒介时代文艺媒介与传统文学的复杂关系。

四、围绕“审美”与“叙事”的文论传统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汤拥华强调,在后人类语境的叙事中需要构建直面残酷的美学,创造新的文学可能性并构成富有现实感和启发性的理论事件。中国人民大学的常培杰从本雅明“技术”观念出发,讨论了从灵晕消逝到辩证意象的生成这一转变历程。四川大学的赵良杰以“崇高学说”重审了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重构、批判及其理论后果。中山大学的丁文俊指出,阿多诺的“自然记忆”的美学理念为审美乌托邦作为想象替代性社会结构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契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毕晓对德国唯心主义影响下的早期斯拉夫派思想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理论思考。成都大学的张郑波分析了梅洛-庞蒂的三种理智型影像观看,考察了其对生命知觉经验的批判性认识。深圳大学的史建成重审了艾尔·卡尔松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及其环境“审美鉴赏”理论。北京师范大学的邓志敏探析了康德普遍共情思想,指出愉悦美感的合目的性本质上是人的自由感。厦门大学的王凡柯立足于浪漫派“诗化动物”考察“同伴物种”的去抒情化立场,强调唐娜·哈拉维“同伴物种”理论对文学传统中动物话语的批判与解魅。河南理工大学的许晶考察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们疾病叙事的精神标识与性别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的游澜认为,早期现代婚恋叙事中“情”与“病”的关系嬗变昭示了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五、对当代文论观念与逻辑的再阐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光顺讨论了海德格尔借德意志诗歌分析实现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态的审美性重构。西南民族大学的戴登云以耶鲁学派文学史理论为对象,指出文学史的差异错置将成为理论反思的新据点。湖南师范大学的王健关注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分析了其与英国新左派实践的复杂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马骁远讨论了利奥塔从“合法化危机”到“去合法化”的理论转向。华南师范大学的张成华聚焦维德马尔有关列宁文艺思想的解读,讨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济大学的张艳围绕“存在模式”考察了西蒙栋与拉图尔互有异同的量子物理科学传统和反思二元论的哲学架构。苏州大学的张春晓重审中国近现代语言运动,讨论了语言民族主义的合法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中国石油大学的曹睿卓运用“艺术生产”思想梳理了生态文学的发展逻辑。广州大学的赵雪梅立足记忆研究分析了诗学视域下创伤记忆的概念、形式和运作机制。中山大学的赖锐爬梳了实用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及其与当代阐释学的学理关联。中山大学的杨水远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王元化与黑格尔的对话有助于把握中国当代文论的学理演变。

会议闭幕式由《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王嘉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致闭幕辞。本届论坛的学者们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专业严肃而又气氛活跃,秉持学理性对话,有力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性思考。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网址: http://zsdxfl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4606.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铁路运输论文_地铁无人驾驶 服务以人为本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